转眼来加拿大已经过了四个月了。也就是说,一共两年的留学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分之一。时间逃得好快。自己从飞机走出来,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个大村子的场景好像还在昨天。

在新的住处安定下来后,我又开始不安分起来。离家在外的第一个元宵节,没能吃到油亮亮的黑芝麻陷汤圆。接着是离家在外的第一个清明节,断了八年来清明的早晨去给李国豪老校长敬礼的传统。加拿大的家庭日、维多利亚日,虽说放假,却没有什么感觉,倒是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节看了人们尧有兴致的游行,还有点过节的气氛。像在加拿大多伦多这种文化冲击和融合的漩涡中心,我猜每两天就会有一个什么节,并不是夸张。尽管如此,身为中国人,还是对中国的节日更情有独钟。

没几天就是端午节了,这次下定决心,凑一个热闹。

要说端午节的传统,那可真不少。记得小时候,一到端午节,妈妈会从市场上买来新鲜的艾蒿,插在家门口的铁栅栏上,说是它的香气可以趋邪。在南方,人们还会撒雄黄粉,喝雄黄酒,也是同样的功用。却也不知,这些无情之物是如何区别正邪的,只苦了可爱的小白蛇。另外,小时候,在端午节的前一晚,妈妈还会在我的手腕脚腕上系上一圈五彩绳,等到第一场雨到来的时候再解开,我到不知道这是为什么,可能是怕我被妖怪捉走了吧。可惜系了这么多年五彩绳,没被捉走,自己到是主动走了,来到地球的另一面,和父母的时间交集就更少得可怜。另外,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习俗,可我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过。同济也有自己的龙舟赛,只是我无缘观摹,更别说参加。只扛过参加美国赛时的混凝土轻舟,来多伦多大学之后看到的同样的参赛款式,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令我感到亲切的事物之一。

当然,对于舌尖上的民族来说,这些都成了陪衬,端午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传统,还是吃粽子。

粽子相传是屈原坠江之后,人们怕江中的鱼虾吃了他的尸体,包了给这他们填饱肚子的。它的基本形态是用具有香气的叶子包裹以糯米为核心的食材,而形成的一种食物。粽子的种类千差万别,是南北甜咸之战的核心战场,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在我的老家丹东,粽子的馅料非常单一,就只有提前浸泡了一晚的糯米,煮熟之后剥开外皮,晶莹如玉,清香扑鼻,蘸上糖吃起来是软糯的口感。而来了上海,粽子的个头大了一圈,糯米用酱油、盐糖等处理,再夹上肥瘦相间的猪腿肉,剥开来有如琥珀,酱香浓厚,肥肉化于米间,入口肥而不腻,别具风味。至于其它地方的粽子是什么口味,我便不得而知了。网上看到有用粽针缝起来,不需要线的粽子;有把粽叶经纬相交,编得像箩筐的粽子;还有牛角形、长条形,等等许多种类。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对粽子的定义。

在家时吃的粽子,一般是奶奶包的。奶奶会拉过一张漆成黄色的小木凳,放在厨房门口走廊里的水泥地上。身子弯向一个不锈钢大盆,盆里放着泡过一夜的糯米,旁边是一摞翠绿的粽叶。奶奶的手法很好,轻松地就将粽叶弯成一个漏斗,直接用手抓起米,带着水,塞进漏斗中,水又会顺着叶子的缝隙流回盆里去。然后再用同是叶子做的绳把它缠紧,一个乖巧的正四面体粽子就做好了。那个时候,我只是在一旁看,却没有参与其中,现在想来十分后悔,小时候没有好好和奶奶学手艺,等到想学的时候,奶奶已经不在了。后来上了大学,没有了自己的厨房,只吃买来的粽子。要说江浙一带的粽子,最为有名,我也认为最为好吃的就是嘉兴的粽子。大一时到嘉兴南湖参观学习,头一次吃到带肉的粽子,的确惊艳,于是我就这么成为了北方甜粽的叛徒。从此嘉兴的肉粽和红船成了魂牵梦绕之物。八年后再到嘉兴寻初心,还是一样的景色,一样的味道。后来几年吃到的粽子,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,再也没有包过。从市场上买颇为方便,不用费时间包,也不用担心贮存的问题,而且卖家自有配方,味道比较稳定。我曾看了一期专门介绍制作嘉兴肉粽的视频,老板对配方中各部分的重量、调味料的比例、制作的时间都规定得十分周到。有文章分析说中式快餐相比西式快餐很难量化,我想也并不一定。

如今到了加拿大,不再能看到满大街卖粽子的人,那干脆就自己包。其实以前买着吃,不是不能包,而是不需要包。现在没有人卖了,完全没关系,自己包便是。三下五除二,一盆大粽子摆在面前,想吃甜的包甜的,想吃咸的包咸的,控制一下用料比例,不比卖的差。勤劳勇敢的中国人,最不怕的就是困难,最能奋起的时候,也是面对困难的时候。

既包了粽子,自己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,干脆拿到办公室里和外国朋友们分享。办公室里二十多个人,除了算上我的三个中国人,其它都来自天南地北,文化背景各不相同。说来有趣,首要的难题就是解释这是什么东西。介绍一下节日背影?屈原是谁?我的英文水平恐怕还达不到,而且就算是用中文,怕是也说不明白。所以,干脆直接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中国特色食物,叶子包糯米加猪肉。紧接着,问题又纷繁而至,被问得最多就是这个叶子要不要吃。没想到这个被当做笑话的问题还真是问题。另外还有问我怎么加热的、皮要不要回收的、怎么加工的、能不能再给一个的,各式各样。当然还会加上一句赞美和竖起的大拇指。

回答过这些问题,我不禁思考,平日我们习以为常很多事物,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眼里,看到的与我们的认知大不相同。Ph.D.越读越觉得,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世界中,夹杂了很多主观色彩。同样的场景,看的人不同,产生的认识也不同。用按菜谱做菜来举例,即使大家完全按同一个菜谱操作,所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,这是因为有些细节没有体现在菜谱之中。但是,菜谱永远无法穷尽所有细节,也就不会做出完全相同的两盘菜。做实验大体上也与之类似。操作的方法有不同,得到的结果也不同;对结果的观察不同,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。此外,人类对世界的感知,局限于眼耳鼻舌身,如果人变成了有新的感受器的生物,相信世界就大不相同。用科学方法能认识世界是不容否认的,但我相信,在现今科学之外,还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,正如三十年前的人们无法想像现在的生活。

吃完粽子,打开电脑,记下漫无边际的想法。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,充满信心,继续迎接挑战。